当前位置:首页 > 中心动态 > 正文 打印 关闭
创新发展 加强全国电子政务外网认证服务应用推广
2017年08月22日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管理中心电子认证办公室在过去的一年来,充分发挥国字头电子认证服务引领作用,带领各省级电子认证注册服务机构团结协作、创新发展,共同加强全国电子政务外网认证服务的应用推广,电子认证服务工作大跨步发展。

一、全面加强全国电子认证服务体系建设

    电子政务外网认证服务体系是目前国内唯一可以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和检察院各级政务部门纵向业务及各部门间横向业务提供电子认证的服务体系,承担了为中央政务部门延伸至地方的业务应用系统进行电子认证服务的保障任务。

全国电子政务外网认证服务体系逐步以更丰富更全面的视角出发,不断加强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一是大力推动未建注册服务机构省市的建设工作。辽宁、湖北、江苏、浙江四省先后在一年内完成了注册服务机构的建设,西藏、福建两省也已完成建设准备验收。目前,省级注册服务机构总数已达到27家。二是不断推进CA系统国产密码算法升级。该工程于201611月通过终验并正式上线运行,已有环保部、审计署2个部委和四川、云南等14个省完成该项工作。截至目前,CA系统签发国密算法(SM2)证书总计约1.5万余张三是组织建设政务外网二期网络信任体系,建设电子认证和密钥管理基础设施备份系统,提高CA系统基础设施的安全可靠性;建设网络信任体系应用服务平台,实现为多种政务业务应用提供标准信任服务的能力;建设网络信任体系运营管理支撑系统,为政务应用提供强有力的信任服务支撑,各项工作均在有条不紊地落实过程中。

二、探索研究电子认证服务新领域

   截至20177月底,电子认证数字证书应用服务更加广泛,已有33个中央部委、25个省市的400多个电子政务业务应用使用了电子认证数字证书,发证总量约56万余同比增长37%提供了良好的数字证书的技术支持和客户服务,获得较高满意度。同时,自全国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统一认证系统建设以来,快速完成了与广东、江西、贵州、海南、湖北等五省试点的对接工作,实现了6CA机构数字证书的互认工作,为解决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市场主体持有多家CA机构数字证书导致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切实降低企业负担做了有益探索。

   此外,通过承担国家相关课题任务,积极探索研究电子认证服务新领域,在政务业务系统中推广其他可信身份、生物识别等新身份认证技术。一是完成了电子政务云计算应用与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关于政务云环境下统一身份和授权管理课题,并获得软件著作权;二是完成了中央网信办《多模式网络身份管理研究及验证》课题,研究了多种网络身份认证技术的集成解决方案三是参与国办电子政务办组织的《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总体方案》编制工作,按照“实名+可信”的设计理念和“一次注册、全网可信、一点认证、多点互联”的要求,为“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提出统一身份认证方案;四是参与科技部《网络可信身份管理技术研究》国家级课题,研究多级可信、多因子联合统一开放身份认证的亿级规模管理服务平台,为互联网及电子政务应用构建用户可信数字身份管理环境提供共性技术支撑。

三、积极推动电子认证服务质量管理

   在认真总结电子政务外网认证服务体系运转5年来的经验基础上,按照国家密码管理局要求,完善及制定电子政务外网认证服务质量管理相关管理办法和制度要求,以此为依据加强对全国各省级电子认证注册服务机构服务工作的指导,力争提高全国整体电子认证服务质量。

   2016年底,组织山东、云南、广西、四川、贵州5个省级电子认证注册服务机构对《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2017年上半年,组织内蒙、黑龙江、甘肃、湖北等11个省级电子认证注册服务机构共同起草修订《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电子认证服务业务规则规范》及《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电子认证服务质量评估要求》,并邀请国家密码管理局相关专家进行指导。目前,上述《规范》与《要求》已印发至全国各省级电子认证注册服务机构,并计划于2017年下半年依据《规范》与《要求》开展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电子认证服务质量评估试点工作。

   经过全国各电子认证注册服务机构的共同努力,电子政务外网认证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应用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下一步,继续努力完成政务外网二期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实现系统功能、管理能力、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多重提升;深入探索新技术研究,开拓业务应用范围,切实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及其它部委重要政务应用系统做好业务支撑工作。

版权所有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管理中心电子认证办公室

京ICP备05063309-4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8号国家信息中心B座五层       客服电话:010-68557160